楼主问《史记》为什么要发明鸿门宴?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。质疑《鸿门宴史记》的人能拿出这样的证据吗?不要给刘邦脸上贴金。刘邦在鸿门宴上力挽乾坤。要讲鸿门宴的故事,需要从汉元年十月说起。我们可以看到,鸿门宴在这一组七个故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
史记为何要虚构鸿门宴?

还是那句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。现代人质疑古代史书记载,还是要拿出过硬的东西,比如更加原始的史料以及史书记载逻辑上的硬伤等。质疑史记鸿门宴历史记载的人,能拿出这样的证据吗?楼主问史记为何要虚构鸿门宴,这个问法本身就有问题。怎么算虚构?是完全虚构还是部分虚构?是时间虚构还是低点虚构?是人物虚构还是结果虚构?我暂且理解为楼主所问乃是全部虚构,即历史上本来就没有鸿门宴。

这个问题不用争论了,历史上是存在的鸿门宴的,汉书也是有记载的,这一点不容置疑。排除完全虚构,楼主所问就是部分虚构?那么请问哪里是虚构哪里又不是虚构?可能楼主认为司马迁对于史记过程记载太过详细,颇有小说戏说的嫌疑,所以说是虚构。然而问题在于历史记载分为主观事实和客观事实,在我们后人无法了解客观事实的情况下,我们只能采信主观事实。

司马迁作为汉代人,他的家族世代管理官方档案,并负责史籍,司马迁是直接接触过秦汉史料,他是能够采访到当年亲历者后代的人。比如鸿门宴这段,他就是采访了樊哙的后代,你想反驳司马迁的记载,请先反驳樊哙后代,你能证明樊哙后代说的不对,你就可以推翻司马迁的记载。你能推翻樊哙后代说的话吗?你不能啊!所以你没有能力推翻司马迁的记载。

司马迁作为历史大家,他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,他撰写的史记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抬高项羽,抬高李广,重视刺客游侠等等为后世人所诟病的问题,但是这只是司马迁个人偏好,他就是喜欢这种任侠好义,快意恩仇的人物,这并不代表他的史记存在篡改甚至扭曲历史的问题。现在人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掺杂个人喜好,请问,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存在没有个人喜好的史学家和史书吗?没有个人喜好有民族倾向,没有民族倾向有政治倾向,有什么区别呢?在史学界,对于史学家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价值观取向,是衡量一个史学家作品的重要依据,而不是要求史学家完全放弃自己的个人价值观,完全放弃个人价值观的史学家不存在,它的作品也绝对不可能是好作品,这就像一个活人必然有自己独有的脾气秉性一个道理!史记固然存在一些为后世人质疑诟病的内容,对于部分记载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也是正常的。

鸿门宴刘邦如何扭转乾坤的?

可千万不要给刘邦脸上贴金了,鸿门宴上刘邦扭转乾坤?别开玩笑了。如果不是项伯竭力帮助刘邦,而项羽又没有杀心,那刘邦再有本事也难逃一死。刘邦之所以可以顺利度过杀局,一方面靠的就是刘邦自身的巧言令色,另一方面项羽的小叔叔项伯功不可没。如果没有项伯帮忙刘邦,刘邦即使靠着巧言令色逃过了项羽的杀局,也难逃项羽谋士范增的杀手。

正是因为刘邦成功的蛊惑了项伯,这才使得鸿门宴上刘邦有惊无险。当然了,刘邦所做的这一切在鸿门宴之前就已经布置妥当了。之所以会有鸿门宴这件事情的爆发,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项羽对刘邦不满情绪的爆发。原本当初刘邦进攻关中就让项羽十分的不满了。因为当时楚怀王熊心和天下诸侯约定,先入关中者为王。项羽本身非常的激动,但熊心却想要压制项羽,所以他支开了项羽,而选择刘邦进攻关中。

这就让项羽对于刘邦极度的不满。在刘邦拿下咸阳城后,刘邦开始忘乎所以,自以关中王自居。颇有一副强占着关中不放手的架势。等项羽来到函谷关的时候,刘邦已经占领关中一个多月了,当时项羽就想直接过函谷关,向刘邦质询。但函谷关守将却表示刘邦不允许任何人过函谷关,项羽大怒,所以发兵攻打占领了函谷关,并且开始对刘邦露出了獠牙。

这时,刘邦手下的曹吴尚偷偷跑到项羽的军营,告诉项羽,刘邦打算自立为关中王。项羽决定灭刘邦以示立场。按照常理,刘邦是必死无疑的。但是,项羽的弟弟项伯知道项羽要灭刘邦。因为他想救他的朋友张亮,他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,劝说张亮和他逃跑。张亮也是一个忠诚的人,他不愿意背弃刘邦。当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,张亮告诉刘邦,现在正面迎击项羽是死路一条。